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實現快速飛越
年均增長20%,從業單位、上市公司逐年遞增,涵蓋硬件制造、數據生產、軟件開發與信息服務的全產業鏈日趨成熟,成為現代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十八大以來5年間,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取得的喜人成績。5年來,地理信息產業被國務院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領域覆蓋經濟建設各領域和大眾日常生活,為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
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于2014年1月正式印發。意見首次將地理信息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產業進行規范,全面闡述了發展地理信息產業的重要性,對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是引領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推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目前,全國已累計有24個省(區)政府出臺了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浙江、江蘇、云南、廣西等地還出臺了地理信息產業“十三五”規劃,黑龍江出臺了“互聯網+地理信息”服務行動計劃,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浙江地信夢工場、重慶地理文化眾創空間、福建極美眾創等一批“雙創”基地蓬勃發展,“北斗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成效顯著。
國家局積極開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理論研究,探索建立地理信息產業宏觀運行監測體系,組織開展地理信息產業分類研究,編制了《地理信息產業統計分類》。該分類已得到國家統計局核準,為地理信息產業統計調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各地核查認定地理信息產業單位名錄3.4萬條,基本建成了全國地理信息產業單位名錄庫,建立了約300家重點地理信息企業的監測體系。通過監測發現,2016年產業發展繼續呈較好態勢,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19%。
5年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推廣應用成績斐然。國家局先后出臺了《關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關于規范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數據密級劃分和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為促進北斗在民用領域的全面應用營造了良好環境。充分發揮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等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實施北斗“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通過成立中國位置服務網聯盟、建設國家北斗精準服務網等方式,為全國317個城市提供了精準位置服務。目前,參與此項行動計劃的單位已達130多家,示范應用項目100多項,在城市燃氣、供熱、給排水、電力以及智慧養老、交通旅游、車輛監控、學生管理、駕校考試、精準農業等諸多民生領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社會影響深遠。
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移動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支撐下,地理信息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地理信息產業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5年間,地理信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在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農林水利、公共應急等領域,地理信息及其技術成為必不可少的基礎信息資源和輔助決策手段。地理信息服務已經延伸到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定位、位置查詢、車載導航等產品和服務,地理信息的大眾化應用之路越走越寬。地理信息產業在直接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汽車、通訊、運輸、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網絡服務等關聯產業的發展。
天地圖影響深遠
數據豐富應用廣泛
天地圖是國家戰略性信息基礎平臺,目前已實現了1個主節點、31個省級節點和270多個市縣級節點的服務聚合和互聯互通。其中,地級市節點已有169個接入主節點,接入率為50.75%,浙江、江蘇、河北、四川實現了所有地級市節點的接入。天地圖主節點基本實現了公眾版、政務版、涉密版的同步服務,啟用了克拉瑪依災備數據中心,鏈入了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匯集了國家、省、市(縣)三級節點908個在線服務,初步實現了地理信息在線服務資源的共享和展示。(上接一版)除了提供一般地圖網站均有的地圖瀏覽、查詢、空間定位、路徑規劃、距離及面積量算等通用功能外,天地圖目前更加側重提供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的全行業地理信息服務資源目錄、應用開發接口等,方便各類用戶將天地圖的服務資源接入自己的業務系統,實現深層次應用,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目前,天地圖主節點發布了國內外多比例尺矢量數據、多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地形暈渲數據、地名地址數據以及有關綜合信息,數據總量超過100TB,并實現了持續更新。國內矢量數據覆蓋全國鄉鎮,每年至少一次全面更新;國內2.1至2.5米影像全覆蓋,其中國產2.1米資源三號衛星影像超過900萬平方公里,0.5米分辨率影像覆蓋500多個城市超過80萬平方公里;集成了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年鑒數據、國家旅游局的旅游景點信息、文物研究所的絲綢之路數據等。
天地圖主節點還圍繞“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發布境外數據,其中矢量數據覆蓋全球,“一帶一路”沿線尤其詳細。國產30米分辨率影像覆蓋非洲、歐洲、亞太等地區6000余萬平方公里,資源三號衛星影像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超過1500萬平方公里。除中文外,還發布了英文、蒙古文和維吾爾文等多語言注記圖層。
目前,天地圖涉密版已經接入國家電子政務內網黨委系統業務網,通過中央辦公廳門戶網站為中辦、中央部委及地方黨委提供地理信息服務。接入國務院應急指揮中心,為領導同志災情研判和指揮決策提供在線地理信息服務;基于天地圖的應急信息資源“一張圖”建設納入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公安部2014年發文要求全國的警用地理信息基礎平臺與天地圖進行對接。國家安監總局、海關總署、水利部、農業部、環保部等均將天地圖接入了各自的業務網,支撐業務化應用。
天地圖政務版通過國家電子政務外網,接入了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業務網。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利用天地圖支撐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管理。教育部基于天地圖建立了全國中小學校舍管理系統。全國組織機構代碼服務中心基于天地圖實現了全國1500多萬個組織機構地址與位置匹配、展現、檢索、查詢。中國證監會利用天地圖集成2000多家機構或公司的具體位置信息和聯系方式。中石油、中石化利用天地圖對管線、油井等設施進行的實時監控與管理。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遠方的家》等欄目常態化使用天地圖制作新聞地圖。
天地圖公眾版用戶數量和訪問量逐年上升。據統計,天地圖主節點累計訪問量為19.9億次,日均訪問量為111萬次,2013至2016年均增長15.2 %,極大地推進了地理信息深入廣泛應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成果應用成效卓著
共享合作取得進展
開放共享是地理信息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寶。為推進這項工作,國家局升級改造了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整合300多萬條目錄數據,形成了2個主站點、31個省級站點和若干個企業站點的布局,方便社會公眾“一站式”查詢、獲取地理信息資源。同時,依托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提供全球地表覆蓋、1:100萬、1:25萬公眾版、應急測繪等數據的下載功能。
5年來,部門間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取得新進展。2013至2016年,國家局與公安部、教育部、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安監總局、林業局、旅游局、氣象局、地震局、地調局、國家標準委、國辦電子政務辦、國家減災委辦公室、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鐵建、部隊等20多個部門和單位簽署了地理信息共享合作框架協議。無償向農業部、環境保護部、林業局、氣象局、部隊等12個部門提供1:5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相關部門節省經費約3億多元。同時,獲取了水利部的水利普查數據、教育部的2015年全國中小學大學名錄、交通運輸部2015年全國公路數據和2006年航道數據、氣象局的1981至2010年累年氣候資料和2437個縣級以上城市天氣預報實時服務、減災委的災害信息等。這些數據或資料已在地理國情監測、基礎航空遙感影像計劃編排、天地圖建設與應用、行政審批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由南京環球測繪儀器有限公司整理發布
更多相關
建筑施工測量選魔星MT20i
住宅小區的成功交付,離不開完善的附屬配套工程,但是住宅小區配套工程的施工通常面臨兩項難題: 工期緊:主體工程建設周期長,可能占用配套工程工期,急...
千尋星云V3工程測量便攜RTK :超薄 精悍 升級 星云系列代表性輕量型RTK
千尋星云V3是千尋位置全新推出的星云系列代表性輕量型RTK。在延續云端一體化優勢、標配電離層抑制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外觀、性能、體驗等多方面升級。整機總重760g,厚度4.9cm,具備智能OTA能力,可...
徠卡全站儀助力2.35萬噸橋梁轉體
橋梁轉體施工是上世紀4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架橋工藝,它是在河流的兩岸或適當的位置,利用地形特點使用簡便的支架先將半橋預制完成,之后以橋梁結構本身為轉動體,使用一些機具設備,分別將兩個半橋轉體到...
《現代測繪》編委會會議在蘇州召開
前幾日《現代測繪》編委會會議在蘇州召開。會議聽取了2018年以來《現代測繪》編輯工作情況報告,與會委員分析了期刊現狀及存在問題,圍繞提高辦刊質量進行交流和討論,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建議。會議明確了...
世界第一跨懸索橋:土耳其恰納卡萊1915大橋建設過程中的結構監測
跨懸索橋 土耳其恰納卡萊1915大橋是跨徑770m+2023m+770m的特大懸索橋,跨越達達尼爾海峽,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一條重要陸路...
中海達單北斗RTK全新上市
中海達V300單北斗版海星達vRTK2單北斗版近年來,隨著北斗系統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連續發布文件,明確北斗系統在重點領域的應用任務,并提出到2025年底物聯網裝備全面更換為單北斗設...
徠卡ICR60/80建筑BIM版全站儀在鋼結構安裝中的應用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中國建筑鋼結構的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國外技術和新產品的引進,鋼結構品質的提高,價格的降低,尤其在廠房、倉庫、機場等建筑上廣泛運用,繼而推廣到現在的住宅、公共建筑、大跨度的體育場館...
國測地形一隊為引漢濟渭工程提供測繪保障服務紀實
引漢濟渭工程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橫越秦嶺屏障,由漢江向渭河調水,總調水規模達15億立方米,工程主要由黃金峽水利樞紐、秦嶺輸水隧洞和三河口水利樞紐三大部分組成。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地形測量隊充...